-
佛手
佛手(学名:Citrus medicaL. var.sarcodactylisSwingle),芸香科柑桔属植物,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丈余,新枝三棱形,单叶互生,长椭圆形,有透明油点,皮鲜黄色,皱而有光泽,顶端分歧,常张开如手指状,故名佛手,肉白,无种子。 佛手是香橼的变种之一,喜温暖湿润、阳光充足的环境,不耐严寒、怕冰霜及干旱,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有栽种。
-
战国策
《战国策》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,书名为西汉末刘向所拟定,作者并非一人,成书并非一时。该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,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,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。其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,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。全书现存33卷,共计497篇。
-
鹅膏菌
鬼笔鹅膏,又名毒鹅膏菌,此菌极毒,含有毒肽和毒伞肽两大类毒素。目前尚无有效解毒办法,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,发病初期以胃肠道病症出现,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此后一两天似乎病愈,这时患者以为病愈,也可以活动。但实际上毒素还在进一步损害肝、肾、心脏、肺、大脑中枢神经系统。其死亡率甚至高达100%。
-
归有光
归有光(1507年1月6日-1571年2月7日),字熙甫,又字开甫,别号震川,又号项脊生,苏州府昆山县(今江苏昆山)宣化里人,明朝中期散文家、官员。 他崇尚唐宋古文,其散文风格朴实,感情真挚,是明代“唐宋派”代表作家之一,与唐顺之、王慎中并称为“嘉靖三大家”,代表作有《震川先生集》《三吴水利录》等。
-
永昌板鸭
永昌板鸭是云南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。保山是滇缅古道上的重镇,从汉代至清代,曾设立过永昌郡、永昌府等政区。永昌的名字为国内外所熟悉。因此,这里出产的板鸭,以“永昌”命名。
-
白居易
白居易(772年2月28日-846年9月8日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生于河南新郑,祖籍山西太原。[1]他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,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又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其诗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。
-
碎银子
碎银子是一种高普洱茶古树熟茶,也叫茶化石,主要生产于云南普洱市以及西双版纳一带。
-
脆哨
脆哨,是贵州人民最爱的食物之一。脆哨就是熬猪油时剩下的“油渣”,而就是这被榨干了油的肉干,在贵阳人的巧手下,却变成了一道别致的黔中美味。不管是五花肉还是大肥肉,或是精瘦肉,经过巧手烹制,那出来的就不再是“油渣”了,料酒、老生抽各种调料作用下炮制出来的就是被冠以香、咸、脆、爽的“哨子”了。哨子分几种:有五花肉熬制出来的软哨,也有大肥肉被榨干制成的脆哨,还有精瘦肉熬制的“精哨”,也有稍带点肥肉熬制的“瘦肉哨子”,反正是小小的“油渣”有了不少的花样。
-
白参菌
白参菌(Schizophyllumcommuneh),别名裂褶菌、白花、白参,真菌植物门真菌裂褶菌(schizophyllqaeae)的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菇菌。其菌盖宽0.6~4.2厘米,质韧,白色至灰白色,上有绒毛,扇形或肾形,具多裂瓣。菌褶窄,从基部辐射而出,柄短或无。菇体质韧、味道清香、鲜美爽口、营养丰富。
-
南姐洛自然村
南姐洛自然村隶属于云南迪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阿尺行政村,属于高寒山区。位于乡政府北边,距离村委会12.00 公里,距离巴迪乡政府驻地20.00公里,(是巴迪村委会所在地)。国土面积3.90平方公里,海拔2,400.00米,年平均气温7.00 ℃,年降水量740.00毫米,适宜种植玉米、大、小麦、豆类等农作物。有耕地193.00亩,其中人均耕地1.86亩;有林地2,769.00亩。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,有农户27户,有乡村人口105人,其中农业人口104人,劳动力59人,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6人。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.46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 692.00 元。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,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。
发布百科
热门百科
-
云南
云南,简称云(滇),省会昆明,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,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,属低纬度内陆地区,东部与贵州省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,北部与四川省相连,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,西部与缅甸接壤,南部和老挝、越南毗邻,云南有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、老挝和越南交界,国境线长4060千米,是中国通往东南亚、南亚的窗口和门户。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,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,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。战国时期,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。云南即彩云之南、七彩云南,另一说法是因位于“云岭之南”而得名。 云南国土总面积39.41万平方千米,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.1%,居全国第8位,总人口4770.5万人(2016年),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,下辖8个市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。 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,素有“动植物王国”之称,被誉为“有色金属王国”,历史文化悠久,自然风光绚丽,有丽江古城、三江并流、石林、哈尼梯田、大理古城、崇圣寺三塔、玉龙雪山、洱海、滇池、抚仙湖、梅里雪山、普达措国家公园、噶丹松赞林寺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旅游景点。
-
哈尼族
哈尼族,东南亚称阿卡族,民族语言为哈尼语,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,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。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,聚居于红河、江城、墨江及新平、镇沅等县,和泰国、缅甸、老挝、越南的北部山区。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,中国境内的哈尼族总人口数为1660932人。
-
沱茶
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,主要产地是云南,一般用黑茶制造,为便于马帮运输,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,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。因为一个茶坨的分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,更容易购买和零售。沱茶从面上看似圆面包,从底下看似厚壁碗,中间下凹,颇具特色。沱茶的种类,依原料不同有绿茶沱茶和黑茶沱茶之分。
-
傣族
傣族(罗马字母:Dai),又称泰族(泰文:ไทย,罗马字母:Thai)、掸族(罗马字母:Shan)等,民族语言为傣语(泰语),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。 傣族视孔雀、大象为吉祥物,民间故事丰富多彩,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,爱洁净、常沐浴、妇女爱洗发,故有“水的民族”的美称,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。 傣族是泰国、老挝的主体民族,占泰国总人口的40%,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,中国、印度、越南、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。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,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。
-
白族
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在云南、贵州、湖南等省,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,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。此外四川省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。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,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。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。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,其建筑、雕刻、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。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,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,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。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,有民家、勒墨、那马三大支系,受汉文化影响较深。